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于2014年获批招生,2015年首次正式招生。2023年拟录取17人,实际报到15人,1人申请延迟入学;毕业研究生34人,学位授予率100%,就业率100%。日常教学管理、招生等事宜由公共管理学院具体承办。
MPA基本学制为3年。具体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MPA教指委制定的核心课、学院自设的选修课、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等。
MPA办学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安排社会实践或实习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将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之中。
MPA培养过程采用导师制。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资格评审等环节建立导师回避的导师组审核机制,发挥集体指导的作用;加强与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次政府管理人员参与培养工作。
(二)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探索,在深入挖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基础和学科特色,致力为西南民族地区培养合理的基层治理人员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办学方向和特色。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方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和全国MPA教指委规定的公共管理学科必设基础性方向。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地方政府治理和基层社会管理,特色是擅长行政伦理、电子政务、危机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研究,在人才培养上以实务操作能力突出的基层公共管理者为目标。
公共政策(资源环境政策)。公共政策(资源环境政策)方向是基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和全国MPA教指委规定的公共管理学科必设基础性方向以及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优势专业资源的基础上设立的体现学校学科特色的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公共政策基础理论的指导,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与治理问题,尤其是以生态环境为优势的边疆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政策问题。本方向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理工类学科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上与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优势理工科专业结合。
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是在前2个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所在的民族地区区域特点设立,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囊和人才。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旅游开发、农村治理与特色村寨、社会组织与公共服务,特色是擅长于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治理与旅游发展、社会组织与公共服务问题的研究。
(三)师资队伍
MPA教育中心现有专职教师37人,确保了每门核心课程和选秀课程均有2名教师分别承担课程A\B角,其中,8门核心课程均由16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承担教学任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来自校外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行业导师20余人,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教学、学位论文选题及过程指导等。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37位专任教师中,19人拥有行政管理、社会学、法学、人口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央党校等知名学府。教师年龄结构合理,90%教师不超过45岁。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有过公共部门、国有企业任职经历或承担公共部门横向项目老师占比超过85%。在讲授核心课程的专任教师中,具有2次以上相近课程授课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达100%,其中近3年55%由具有教授职称的老师承担。专任教师注重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学习,每位专任教师每年参加各类线上线下专门培训、考察交流、课程研讨等达3次以上。
学院高度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目前有14名教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机构的学术团体中兼职。在公共管理及相近领域发表2篇以上高水平学术成果、主持2项以上省部级及以上相关科研课题、指导过2名以上硕士研究生的专任教师超过15人。具体承担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核心课程的公共管理教学团队2023年还获得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组织,团队成员均为骨干教师。
(四)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依托工商管理自设的公共经济与管理、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服务与管理等2个自主设置二级硕士学位点。依托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于2003年,累计毕业学生1500余人。
学院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累计入库案例16个,位居同类MPA办学单位前列。先后有2支队伍入选全国MPA研究生案例大赛百强。依托教学案例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数篇。
在现有3个人才培养方向上,学院专任教师结合现有科研基础,结合广西乡村振兴对基层治理人才的实际需求,重点围绕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主题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5年,专任教师获得2次区级教学成果奖,2次校级教学成果奖,主持完成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4个,教育教学取得丰硕成果。学院对MPA论文选题严格把控,选题100%围绕学生所在单位及社区面临的公共治理难题等开展。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生每年就业率都在90%以上,广受用人单位欢迎。
(五)培养环境与条件
教师科研实力雄厚。近5年承担1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高水平期刊和CSSCI、SCI、SSCI等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广西社科奖、国家民委、民政部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0多项。
学院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学院联合桂林市相关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建立了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制定了系统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案例教学激励办法,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生均提交实践报告1项以上。开设“屏风公共管理论坛”,每年邀请3-5名公共部门专家学者走进课堂与MPA研究生面对面交流。聘请MPA研究生所在单位领导等担任行业导师,深入参与学生论文选题、实践指导等。
学院设立校级办学机构——桂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下设MPA教学办公室,负责MPA日常管理。设有MPA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等专职岗位。学校充分保障MPA办学经费,每年从MPA学费中返还一定比例的办学经费。同时,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实验室建设等统筹考虑,充分发挥自治区人文实验教学中心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
(六)生源条件
近五年,学院每年MPA招生指标维持在30人左右,每年来自桂林周边公共部门的报名人数保持在260人左右。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一级学科硕士点支撑。受政策限制,学院现有2个自设二级硕士学位点,但不具有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申请资格,极大限制了学科发展和平台建设。
二是课程建设系统性不够,缺乏高水平教学成果。部分教师适应专业硕士教学的实践基础和科研积累相对薄弱,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存在差距。除学位论文外,MPA研究生参与教学的动力不足,反映教学成果的研究生端成果偏少,限制了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获取。
三是一志愿录取率偏低,生源质量有待提升。每年报考我院MPA的学生当中,由于专业基础和外语水平限制,报录比不超过10%,导致一志愿录取不足。
四是专任教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行业导师参与率偏低。部分教师受专业出身限制,对MPA教育理解还不够到位,对课程教学、论文指导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论文选题和论文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受政策环境影响,来自政府部门的行业导师对参与MPA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顾虑,限制了行业导师的参与效果。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是积极迎接新一轮学位点合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对照评估要求,形成自评报告,查缺补漏,及时完善。
二是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建设,引育结合。加大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博士等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专任教师到公共部门挂职、出国研修等。
三是持续推进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制定MPA教育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形成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四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政校合作。修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提升专任教师实践教学参与度和指导要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广泛动员,吸引包括在公共部门担任领导干部的优秀校友等充实行业导师队伍,强化与公共部门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