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媒学子看中国】深圳行——“报”见新篇章

作者:朱飞燕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19日 12:46   浏览次数:

2019年7月18日,管媒学院“青年观察家”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来到了位于深圳深南大道的深圳特区报业大厦,大厦宏伟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很多路人的目光。正是上班时间,来来往往的人流,开始了传媒人忙碌的一天。

不同于旧印象里报社凌乱狭小的样子,一堆报纸杂志随意堆放,几大台复印机排在角落,仿佛永远都在工作着。在深圳特区报,宏伟的高楼,整齐而明亮的办公室,整齐的工作区间,设备齐全且宽大的会议室,让人一改以往对报社的看法。

走进深圳特区报业大厦,同学们在深圳特区报社时评理论部副主任邓辉林等几位老师的热情接待下,参观了深圳特区报的融媒体指挥中心和组版间。成员们与三位老师就新闻媒体相关内容展开了交流学习,并观看了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宣传片。在交流中,观察团的成员们了解了报社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校中进行媒体部门工作时需要的技术与技巧。此外,报社的三位老师也分享了他们在新闻传媒发展方面的看法和体会。

资深媒体记者耿老先生介绍了深圳特区报37年的蓬勃发展及其发展的四个阶段,还有在创建初期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创新,让观察团的成员们了解到深圳报业一个精彩的发展历程。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耿老提到新媒体是当前新闻媒体业发展的新方向。要想把新闻传媒做好,就一定要了解目标群体的想法和接收信息方式发生的变化,把握传播的方向,吃得苦,肯付出,不断找到发展的新路子,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新闻传媒业的新发展。在新旧媒体间,传统媒体应主动适应新技术的变化以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读特”客户端就是深圳特区报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的成功案例。

新媒体部运营部主任陈建洲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深圳特区报业目前所处的融合转型阶段的情况和新媒体部门的发展情况,以及目前特区报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等。他提到,如今,新闻媒介正在发生丰富而深刻的变化,深圳特区报也在全力打造“读特”新闻客户端。不管媒介如何变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供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内容永远是新闻人不变的追求目标。所以,新闻传媒业所需要的人才是要有追求、有理想、敢干、肯干,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人,同时他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以更多的创新传播点子加入传媒业,加入深圳特区报。

邓辉林老师着重分享了他对于新媒体时代评论记者素质和培养的看法和建议,他提到,在素质要求方面,一个新媒体时代作为评论记者,首先需要的是基本的写作能力,还包括在快速写作中核实写作的由头,要有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和素质。也应该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的较高素质以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素质。在谈到关于新时代评论记者的培养时,他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包括: 大学应该构建新的评论能力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运用新媒介技术制作和发布评论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跨媒介评论的能力,增加学生跨媒介评论的实践训练。另外,高校也应该建立一个具备媒体融合素养的教师团队,提供更多的校内平台供学生实习训练。高校新闻院系和新闻传媒类企业间应该加强交流互动,提高学生运用新媒体制作发布评论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闻评论人才。

在本次交流活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有着各自的收获和感悟,有人从不知道原来一篇新闻稿的完成需要经历这样的程序,不知道原来我们所看到的新闻和信息都是经过了筛选才到达我们的视线,不知道一家报业从小到大所可能经历的种种挫折,这些,在今天都得到了答案。

由报业发展可观深圳成长历程,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可以带给一个行业新的机遇,而每一个行业的发展也推动着城市的发展进步。实践团的成员们不仅仅只是看到了深圳特区报的发展创新,也看到了深圳的发展和创新。深圳之行,不虚此行。

(一)与深圳特区报老师合影

(二)在深圳报业集团大厦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