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漓江渔火”场景摄影摄像外拍现场 赵明良 摄
一张照片应该怎么构图?怎么取景?怎样才能拍到人物的最美角度?2020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经学院领导大力支持,在本院广告学教研室赵明良老师的带领下,2019级广告学、传播学的学子们走出校园,先后走访世外桃源、七仙峰茶园、相公山、荔江湾、兴坪古镇等地,用光用影用情怀,记录新时代漓江山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刻印着专业学习的汗水之旅……
练技巧:学习留住“美”
“摄影摄像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针对这一点,学院将为我们提供多次校外专业实践的机会,每年秋季我们都会举行面向全院同学、以广告、传播两专业为主的采风实习活动。”针对摄影、摄像课程的阶段性学习,做一些针对性的人像、风光、人文及运用推、拉、摇、移等技巧结合已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题创作练习。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是摄影摄像课外景拍摄实习的主要任务。
“在一站一站的景点中,我们会给学生们布置任务,或是分配主题——包括如何辨别或使用光线,如何与陌生人交流,如何用肖像表现人物个性,如何用照片讲述故事及如何通过摄影捕捉空间感等等。”在实习行程中,赵明良老师带领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现有资源,布置场景,调整光位、设置相机参数、寻找拍摄角度等,通过不停的调试角度和距离,找到拍摄对象最适合的光影。为节省费用,几位女同学轮番上场,在秋风中充当义务“模特”,为老师和同学们选拍摄动作配合实拍,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图片后期处理过程中,学生们在保持原图质感的基础上,细心做人像调整。

图为七仙峰茶园同学们正在进行人像摄影训练 陈波 摄
“我也义务担当同学们拍摄的‘模特’。我们每天都会开会讨论分析同学们的创作成果,我和嘉文会将结果反馈给他们,并提出改进建议。并且每天都会选出一幅最佳作品,它可能是一幅体现了我们教授的摄影技巧的作品——甚至也可能是一幅我们认为值得与其他人分享的作品。”广告学2019级1班的班长李雨欣同学高兴地介绍了这种富于趣味的学习方式。

图为七仙峰茶园小池畔人像摄影训练环节 陈镭 摄

图为赵明良老师在漓江边引领学生集中精力拍摄训练 陈镭 摄
抓动作:诠释动感的精神
“现在是漓江山水最美的时候。疫情防控间隙,学生们走出校门,面向祖国世界级山水,用艺术的方式来进行思维的发散,实践专业技能培养,我认为是很好的事。”赵明良老师说,“我们前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要考虑出行教学团队交通与食宿行程的安全顺利,还要考察整段桂林山水最适宜摆拍的地势、地点,决定摆在哪个位置。还得关注天气、时段、光线等许多因素。”赵明良表示,正是在数十次的多年考察后,才逐渐确立了世外桃源、相公山山顶景观、兴坪古镇漓江段等具有标杆性的拍摄定点。
构图意识的提升成为摄影摄像实习外拍的显在收获。“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对摄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慢慢的会有意识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开拓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现在同学们不管拍人物还是景物都会思考一下构图了,而不再只拍个全身像了,会想到把人物放在趣味点上面,因为那里才最吸引人的视线的地方,也会注意一下前景和背景的运用,使其为画面增彩。”如赵明良老师所言,“通过两周的实习实践,两个专业的同学们摄影技术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摄影理念有了一定的改变,对摄影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有了提升。许多人不再固步自封,不再孤芳自赏,而在努力的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习他人的拍摄手法,创作出了一批好的摄影作品。摄影改变了大家的生活轨迹,摄影成为了大家共同交流的平台,大家在摄影里找到了快乐的同时,也找到了自信和成就感。”

图为同学们在实习采风时专注的拍摄 陈波 摄
实习课的高潮在“漓江渔火”的场景、动作、人物实拍。时方暮色,七十余岁的老渔翁在江中进行了鸬鹚扑鱼、悠然撒网、卧看山水、渔火江行等一系列表演,摄影爱好者与学子们共同驻足,在光影迷离中进行着高节奏的拍摄活动,引发了大批行人关注。拍摄工作直至夜深方始结束。“这里有着课堂上没有的特性,比如捕捉光线的重要性,比如在这种话剧或是默片式的场景中,盯紧景与人内在的精神融合,特别是及时抓住人的动感与江水的动感,这些细点是我此行最大的感受。”参加这场实拍的文政武同学刚返回住处便急着翻看刚拍下的照片,以很简单的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收获。

图为“漓江渔火”拍摄盛况 陈镭 摄

图为人像摄影时师生工作的忘我情态 陈镭 摄
融智慧:山水道间师生回答歌
一路山水,一路教、学共进。学生们不是没有遇到实拍中的疑惑与难题,但在频繁的师生的互动答疑环节中,一边是同学们积极地提出问题,如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应具备哪些条件,如何评价摄影师荒木经惟的作品等,一边是赵明良为首的带队老师们一一耐心地解答:“一开始同学们还是不怎么喜欢枯燥的摄影理论,可是几次实践下来,发现自己还不懂得捕捉每一个景物,而一些让自己看上眼的想要拍的景物又总是很难找到合适的角度,要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不但要花上一般心思去搜索,还要有一定的耐心,使得一部分同学曾一度对外拍失去了刚开始应有的热情。”
“团队合作真的很重要,毅力真的很重要。”参与拍摄实习的梁为波感慨道,“大家的合作让这个作品更加完美。也需要坚持,不仅因为跋山涉水的行程中大家你拉我扶,相互帮助,更因为作品的技术与内涵,需要团队的群智群力与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深度发掘。”同行的段甲贵、陈波、陈远洋、陈镭等老师们评价道:“尽管行程比较辛苦,但同学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在经过几次的外拍摸索与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摄影需要大脑和手指的协调,眼睛和心灵的默契。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单纯的只从摄影上入手,还要培养一种对生活深层次的洞查能力和对周边事物的理解能力。”


图为广告学、传播学专业带队老师与学生们在相公山、荔江湾集体留影
厚能力:主动体验“细节”问题
赵明良老师说,这次实践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外拍的山水、人物、人文为主要题材,和典型案例相互呼应,基于广告传播与新闻传播实际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师法自然,在山水人文中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十余年来已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经验,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门实习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能够在繁忙的校内学习生活中,走向山水之间,跋涉古镇小巷,更能在以后工作中,运用所学到摄影理论知识进行户外实拍,联系工作实际,延绵课堂学习的思路,是广受学生欢迎的好课。”参与实习的梁安禹同学这样评价。
广告学专业的冯美鲜同学说,在摄影过程中,我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构图技巧,但是忽略了一些细节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后期图片处理的工作量,这使我知道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在以后的摄影中要注意这些问题。这次实训让我更加全面的学习了摄影和PS技术,专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图为三千漓同学们正在进行人像摄影训练 陈波 摄
据悉,我院广告学、传播学教研室为了让学生们能更扎实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探求在新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教育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贴近生活、走入实践的学习中,掌握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以摄影摄像课外景拍摄实习为例,这一自2011年而始的外出实习课程,在历届校、院领导的支持下已经持续开展11年之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已有前后十余届1000多名学子从中受益,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