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少华、朱培鹭、玉苗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1日 10:37
浏览次数:
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在我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玉苗老师的带领下,我院19级传播学专业陆思川同学(携同母亲)以及社会工作专业、行管专业等6位学生赴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康复科,与特殊儿童家长、康复医务人员开展题为“互励前行——特殊儿童家长成长”的分享活动。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康复科是残疾人联合会指定定点康复机构,是桂林市开展康复救助最早、技术最全面、规模最大的康复机构,这里聚集了桂林市及周边各县200多名特殊儿童(脑瘫、智障、孤独症、听力障碍、言语障碍等),特殊儿童的家长为了陪伴孩子康复,大多辞去了工作,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我院陆思川同学本身是一位残疾大学生,因出生缺氧导致下肢萎缩,肢体活动受限,短距离依靠拐杖步行,长距离需轮椅代步,但凭借自身的自强不息和家人的坚持不懈,成长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大学生,其康复和成长历程对其他特殊儿童家长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因此,为了增强特殊儿童家长坚持康复的信心,分享特殊儿童康复和成长的经验,为特殊儿童家长注入希望,缓解心理压力,玉苗老师特别策划了此次活动。
在活动现场,陆妈妈分享了带陆思川康复和求学的艰难历程,用二十多年的经历告诉家长们,对孩子的责任心、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坚持康复的决心和行动是给特殊儿童创造美好未来的关键因素。现场家长积极提问,陆妈妈还就心态调整、家校沟通、孩子心理建设等问题与家长深入交流,传授经验技巧。陆思川同学也就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剖析,坦然自己是一个内心平静的人,从来没有对自己另眼相看,觉得自己除了依靠轮椅代步,其他与普通人并无二异。这和他所持的残障观念息息相关,他认为特殊人士并不代表他是不正常的,这类群体只是比较小众而言,只是某一方面受限,不自由,但他也还有能够自由发展的部分。在活动的最后,陆妈妈和陆思川同学都给现场的家长送上了鼓励和祝福,陆妈妈鼓励家长们对孩子一定要有信心、坚持努力;陆思川同学激励家长们自己要看到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点,也要引导孩子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同时要对未来、对政府、对社会抱有希望,始终相信未来科技更发达给特殊群体更多便利,政策更完善、社会更包容,特殊群体能拥有更美好。
妈妈的坚持、伟大的母爱和陆思川同学的坚强、阳光、自信,令人钦佩,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也让家长们深受启发,获得了前进的力量,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协助活动开展的玉苗老师倡导建立、学院团委书记石习杰书记支持和指导、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关爱特殊儿童志愿服务团队”,该团队依托几个与残障儿童主题的大创项目建立,由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主体,同时吸纳了部分行政管理、广告学等专业的学生,目前团队近40人。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包括深入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入户调查、为特殊儿童提供陪伴和家长喘息服务、协助开展特殊儿童家长成长小组活动、协助组织特殊儿童家长开展社会融合活动等。
我院陆思川同学同他妈妈的积极参与,传播希望之花以鼓励特殊儿童的家长,以及玉苗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和协助助活动进行的默默付出,同我校的厚德与惟实的校训相契合,也展现了我院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关注社会民生的积极性,向社会显示了我院学子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浓厚的人文情怀。

(活动现场一)

(活动现场二)

(活动现场三)